程效孔正在学习书法知识。
梅花篆字是指在篆字的基础上,利用书法、工笔、水彩、水墨、写意等笔法,将花镶嵌字中,将篆字与梅花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交融”的独特艺术效果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涡阳程派梅花篆字因其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朴厚洒脱的意境、枯中求腴的美感,于2022年入选涡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苦练半生终成独特风格
涡阳县退休教师程效孔,是程派梅花篆字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八旬的他,面容清瘦,儒雅随和。据他介绍,梅花篆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商朝时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沉浮,到清末时期,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却渐渐不为人知了,能写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程效孔创作的梅花篆字作品。
“梅花有三蕾五瓣,寒冬盛开,寓意坚韧不拔之气节,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借梅花吟咏,我们中华民族素有观字赏梅的好习惯,梅花篆字则富有秀丽、淡雅的文化内涵,使人从观赏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了解汉字的演变。”程效孔表示,年轻时他开始喜欢上了梅花篆字,后来,他一边忙于教学,一边刻苦钻研书法艺术,这一写就是五十多个春秋。
习练梅花篆字,画好梅花是基本功。为此,程效孔深入生活,无数个寒冬,他站在雪中用心观察刚刚绽放的梅花,常常一站就是半天,双腿冻得没有知觉。同时,他还从传统的国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师古而不泥古,终成自己的风格。
创作模式引发范式革新
临池不辍,推陈出新,在传统梅花篆字的创新突破上,程效孔成绩斐然。他吸取传统梅花篆字的精髓,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将生涩难懂的篆字转换成易于辨认的现代汉字,将梅花的枝干穿插字里行间,然后在所书篆字周边或疏或密,圈点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点缀,使原本显得呆板单调的梅花篆字,愈发的风姿摇曳,婀娜多姿。
他独创“双维度融合”技法,在保留篆字骨架的同时,运用浓淡墨色巧妙区分文字与梅花元素,实现了“近观为花、远视为字”的奇妙视觉效果;突破传统篆字对称结构的束缚,引入现代设计思维,通过梅花枝干的自然穿插布局,为作品赋予了灵动的动态韵律。其代表作《百梅千字文》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仅如此,程效孔还致力于技法标准化建设,建立起涵盖轮廓勾画、墨色运用、枝干衔接等12道工序的创作规范,有效解决了传统梅花篆字传承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导致的技艺难以统一的难题。
中国书法家协会在《2024年度艺术发展报告》中特别指出,程效孔这种“古法新用”的创作模式正引发书法界的范式革新,为当代书法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与活力。
设立全国首个传承基地
作为当代梅花篆字艺术的代表性传承者,程效孔在这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程效孔表示,梅花篆字是稀有的民间书画艺术,由于它集书法绘画于一体,具有一定难度。鉴于此,它的传承有很大的难度,多年来,他遇到很多练习者,因为不能长期坚持而半途而废。
程效孔(右)正在展示一幅梅花篆字作品。
程效孔苦思冥想,根据多年传授经验,对梅花篆字教学传播进行了体系化建构,他在涡阳设立了全国首个梅花篆字传承基地,并开发出“五步教学法”,即识篆、习梅、构图、渲染、装帧。这一科学的教学方法成效显著,累计培养出众多非遗传承人。他编著的《程派梅花篆字技法解析》也被纳入高等教育出版社书法教材系列,为梅花篆字的广泛传播和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建 路振杰 文/图)